来源:World Bank Group 作者:Yan Liu;He Wang;

本文利用非常规数据,包括网站流量数据和谷歌趋势,揭示了各国个人对生成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模式。本文还研究了推动生成人工智能对在线活动的吸收和早期影响的国家层面因素。截至2024年3月,前40名生成人工智能工具每月吸引数亿用户的近30亿次访问。仅ChatGPT就占据了82.5%的流量,但只占Google每月访问量的八十八分之一。生成人工智能用户偏向于年轻、受过高等教育和男性,特别是对于视频生成工具,其使用模式强烈表明了与生产力相关的活动。生成人工智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传播,在ChatGPT发布后的16个月内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经济体。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中等收入经济体对生成人工智能的采用率过高,现在占全球流量的贡献超过50%,而低收入经济体的贡献不到1%。回归分析显示,收入水平、青年人口比例、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可交易服务专业化、英语水平和人力资本与生成人工智能的吸收率高相关。本文还记录了在线流量模式的中断,并强调了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技能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的必要性,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
以下是该报告的关键要点总结:
1. 生成式AI的快速普及与市场格局
- 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3月,全球前40大生成式AI工具月访问量近30亿次,ChatGPT以82.5%的流量占比主导市场,但流量自2023年中趋于稳定,显示市场饱和迹象。
- 工具类型差异: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占流量95%,图像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占4.2%,视频生成工具仅1%。
- 用户基数:ChatGPT月活用户达5亿(占全球劳动力12.5%),16个月内覆盖全球209个经济体,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软件。
2. 用户画像与使用模式
- 人口特征:用户以年轻(18-34岁)、高学历、男性为主。视频生成工具用户性别差异最显著(女性仅占21%),图像工具用户性别较均衡(女性52%)。
- 使用场景:主要用于生产力工具,工作日访问量比周末高40%,桌面端使用占主导(ChatGPT移动端流量不足50%),反映与工作/学习的强关联。
3. 地理分布与数字鸿沟
- 全球扩散:美国初期占ChatGPT流量70%,但1个月内降至25%;印度、巴西、菲律宾、印尼等中等收入经济体贡献超50%流量,远超其经济规模占比。
- 收入分层:高收入经济体用户使用强度(人均访问量)更高,但中等收入经济体总量领先;低收入国家仅占全球流量1%,数字鸿沟持续扩大。
- 关键驱动因素:收入水平、青年人口比例、数字基础设施(宽带速度/覆盖率)、英语能力、高技能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与AI采用正相关。
4. 生成式AI的早期影响
- 流量转移:GPT-4发布后,Wikipedia、Grammarly、Google Translate等网站流量显著下降(部分后续恢复);Stack Overflow流量下滑30%,反映AI对传统信息平台的替代效应。
- 行为改变:Google搜索中“学习(Learn)”相关词条减少,显示ChatGPT在信息获取与学习中的替代作用;复杂任务(如代码生成)仍需结合传统工具。
5. 政策与未来挑战
- 基础设施与技能:需加强数字基建(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多语言AI开发、数字素养与英语教育,以缩小数字鸿沟。
- 行业适应:传统平台需整合AI功能(如Grammarly升级恢复流量),新兴工具(如Hugging Face)因AI需求激增。
- 监测难点:AI技术嵌入现有应用(如手机助手)将增加使用追踪难度,需创新研究方法。
核心结论
生成式AI以空前速度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等收入国家成为采用主力,但深度整合仍依赖高收入国家的资源。政策需聚焦普惠性投资,以平衡技术红利并防止不平等加剧。
下载完整的报告
- 官方PDF (该文件的官方版本)
本文转载自World Bank Group,本文观点不代表雅典娜AI助手YadiannaAI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