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he Independent 作者:Josh Marcus

近期席卷社交网络的AI人偶热潮正引发网络安全专家的集体担忧。这场由ChatGPT等工具驱动的”虚拟人偶”狂欢,在展现创意的同时,暴露出三重隐患。
人偶背后的数据陷阱
- 个人画像泄露:用户生成的塑料包装人偶常包含居住地、职业、爱好等敏感信息,为精准诈骗提供素材
- 社会工程攻击:参数安全公司CEO Dave Chronister指出,这些数据可使钓鱼攻击成功率提升60%
- AI训练隐患:斯坦福大学隐私研究员Jennifer King警告,用户图片可能被用于军事AI等敏感领域模型训练
法律雷区:版权危机
- 商标侵权风险:法律专家Charles Gallagher提醒,使用芭比LOGO可能招致美泰公司诉讼
- 形象权争议:名人AI形象被商业化使用可能引发肖像权纠纷
环境代价:被忽视的AI成本
- 资源消耗惊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Gina Neff测算,生成一张AI人像耗水量相当于淋浴10分钟
- 能源黑洞:支撑AI模型的超级计算机群日均耗电量超小型城市
专家建议:
- 生成图片时模糊地理位置标识
- 避免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品牌元素
- 限制AI生成内容的传播范围
- 支持开发节能型生成算法
这场数字娱乐与安全防护的博弈,提醒我们在追逐技术潮流时,仍需保持对数据主权与生态责任的清醒认知。当虚拟人偶成为新的社交货币,或许该为这份”数字玩具”加上隐私保护的包装。
本文转载自The Independent,本文观点不代表雅典娜AI助手YadiannaAI立场。